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任县北京现代4s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任县北京现代4s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四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 行省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四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
420分。四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420分。四中是重点中学,四中实践,1983年拥有28年的建校历史,白象历史悠久建筑报告做了10个以上结果,11所省市级重点中学,初中共有外地教职工3万人其中高一高二高三课,一般人建议大家都一直用这个。
北京四中录取线是450分。
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
技术实验
学校。 北京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07年,初名顺天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28年,改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学;2002年增设国际部;2005年与北海中学合并。 截至2013年9月,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部共有近30个班级,学生数1153人;截至2012年,北京市第四中学初中部共有20余个班级,学生数1200余人。
作者:金满楼
古代各朝的官制变化较大,这里就说说明清时期的知县、知州和知府。
明清时期的知府是从四品官员,低于四品的道台。道台俗称蓝顶子,是专门监察以下知府知州知县的官员,简单说,就是管官的官。
知府品级低于道台,如果和现在比拟的话,基本相当于一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如江西之上饶、山东之聊城等等。
当然,和现在的行政区划比,明清时期的知府管理范围要小得多,因为现在各省下的地区都比较大,往往一个地区专员要管理十几个县市。
而在明清时期,各省下设立的知府大约是目前地区的两到三倍,每个知府管理的州县多不过十,少的只有四五个县,管辖范围比现在的地区专员要小得多。
当然,从职责或者权力上来说,古代行政、司法、财政乃至军事等方面都是一体的,一个知府负责全区域的所有事务,这是目前地区专员所不能比的。
知府如此,知州、知县也是如此,都是统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大权,这是明清时期官员和目前体制的重大区别。
说完了知府,再说说明清事情的知州和知县。
知州、知府、知县同属省管辖的地方官制:
秦地方设郡县两级,郡的行政长官为“守”,县按大小,万户以上者,行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汉承秦制,改郡守为太守。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东汉未,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
魏、晋、南北朝,地方政权基本上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改为两级,隋初只存州、县两级,隋未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
…………
元代除中央中书省辖外,全国分几大行政区,下设道、路、府或州、县。
明初改元代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省下设府(直隶州)、县。府长官为知府,县为知县。
清代地方官制与明相同,设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总督、巡抚为省级地方官员、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府、县长官称知府,知县。
知州自宋代开始,到明清时期开始成为定制,所以以明清时期的知州、知府、知县来说明。
以明为例,三者的等级为,知府>知州>知县。明朝设十三省,省以下为府、州、县,各有职属。
知府、知州、知县
以省份来看,府相当于如今的市,州相当于如今的县,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值得一提的是,“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相同”。
明清时“州”分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知州的品级和知府相当,散州知州的地位只相当于知县。直隶州直属于省,下面管辖县,而散州直属于府、道,下面不管辖县,所以一般都是知州这一块需要分清楚,其他的像知府、知县,则很容易搞清楚。
知府要是放到如今的话,则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古代是政法不分家的),知府下面有同知、通判等属下,分管一府的督粮、军队、捕盗、水利等事务。
而且府也有直隶府(无此职位,方便认识而已),例如明朝国都北京、留都南京的管理者,则成为顺天府尹和应天府尹,为中央官员,地位和省级官员一样。
知州的话为县长,属下有同知、判官等,职务和知府之下的同知、通判一样,掌管一州的粮草、军队等实际事务。
知县到了现在就是乡长了,为最低一级的官员,自古以来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所以知县就是国家管理人民的直接负责人,康熙、雍正都十分看重知县这个职位。
知县以下属官有县丞、主簿,分管钱粮、户籍、征税、巡捕、河防等事。知县地位低,品级小,但却是帝国的奠基石,一个好的知县,对帝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首先说明一下,知州、知府、知县的称呼全面普及是从北宋才开始的。
北宋实行官职和差遣分离制度,反映在职务名称上,就是“权知XX州(府、县)事”。
在宋朝以前的唐朝,地方分州、县两级,州最高长官是刺史,相当于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县最高长官是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
到了宋朝,地方仍分州、县两级,但州、县两级最高长官名称发生了变化。
刺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派到地方去的官员,因为带有临时性的味道,称“权知州事”,简称“知州”;“权知县事”,简称“知县”;“权知府事”,简称“知府”。
宋朝的州级最高长官只有一个,就是知州,因此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正厅级干部。
宋朝的州分上、中、下三等,类似于如今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主要依据户口来划分。这个时候,上、中、下三等的知州,级别就有可能不一样。
宋朝的知州一般由文官担任,朝廷统一选派,并且很少由一个人长期担任一个州的知州。另外,宋朝还在各州设通判,既相当于州的二把手、知州的副职,就有监督知州的权力。
宋朝的县级最高长官只有一个,就是知县,因此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正处级干部。
宋朝的县和州类似,也分等级,不过是八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其中赤、畿都是京县的等级,也就是都城的下辖县,其他六等则是依据户口多寡划分。
以清代为例。清代官制沿袭明朝,地方官制可分为省、道、府(州)、县(州)四级。 道台作为布政使、按察使的属官,下辖若干府,分为分巡道、分守道。管理辖区内财政、民政的,叫做分守道;管理辖区内刑名、诉讼的,叫分巡道。
县的设置
清代设置州、县的标准为:
根据《乾隆通典》:全国设置1345个县。行政长官为知县,品级正七品(直辖的知县,品级为正六品)。相当于县委书记,掌管一县的诉讼、田赋、治安、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线官员”。有副职官员县丞、主薄辅助政务,人数根据事务多寡而设,也有不设置县丞、主薄的县。
县丞品级为正八品,主薄品级为正九品。《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县丞345人,主薄55人。分掌粮饷、马匹、赋税、户籍、治安等政务。
行省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北与云南则是分封羁縻制。
消极影响: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力削夺大半,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显著降低;行省区划面积过大,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弊多利少等。
行省官的生杀予夺大权始终操于朝廷之手,行省对圣旨上命只能无条件服从,不得有任何怀疑或违抗之举。
行省制度“萌于宋、成于元,盛于明、臻于清”,其目的与效果高度统一,即强化中央集权。原因是郡县多而远,鞭长莫及,力有不逮,所以,就有顾不过来、管不完全的问题,设置行省后,只管住几个封疆大吏就行了,看似是分权,实则是集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任县北京现代4s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任县北京现代4s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